自人类开展贸易以来,世界便如一幅拼图,从分散走向联结,全球供应链的出现更是令世界各个角落的生产制造紧密连接起来,将世界彻底融为一体,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
供应链的雏形是早期的简单贸易。最初,人们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当满足自己的需求之后还有物品剩余时,人们便开始从自给自足转变为交换各自需要的东西。比如,你可能有一些黄金,我想用它制作一条漂亮的项链;我可能有一些丝绸,正好是你制作衣物所需的材料。于是,我们就会以一种满足彼此需求的方式进行交换。
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问题:当一个人无法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时,附近也没有人种植、饲养、制造这种东西,他就只能放弃自己的需求,或者长途跋涉去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地方寻找。这对大多数人而言成本高昂且充满风险,但对那些愿意专门为此跋涉的中间商来说,却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机会。他们愿意冒险,以获取其他人难以获得的物品,然后通过交换获得回报。古代商业和贸易的雏形由此产生。
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的早期长途贸易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谷之间展开,主要交易的商品包括香料、纺织品和贵金属等奢侈品。这些贸易活动促进了沿线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早期的供应链。
早期供应链的建立主要基于垂直分工,人们根据各自的特长和能力进行合作。从16世纪早期到19世纪晚期,国际贸易蓬勃发展,贸易活动在整个欧亚大陆广泛开展,首次将不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时候的贸易大多以公司之间的交易为主,不同的公司根据自己所擅长的生产和物流领域实现垂直分工,形成了最初的“原材料—生产—物流—零售”供应链。
供应链依托不同主体的比较优势建立,而比较优势又集中体现在专业化能力和成本优势上。
一方面,专业化能力是指不同的组织或国家在特定领域或业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意味着,某些企业可能在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造、运输或其他方面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供应链合作,各方可以充分扬长避短,将每个环节交由最擅长的团队来负责,从而提高整体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一些地区或组织可能具有成本优势。不同地区或组织可能具有不同的成本结构,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税收政策等。通过供应链整合,企业可以选择在成本更低的地区进行生产或使用成本更低的资源。
现代供应链萌芽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流水线作业。工业革命带来效率和生产规模的爆炸性提升,促进了分工制度的形成。在这一时期,生产变得更加精细、每个环节都像拼图一样相互拼接,从而形成了标准的生产管理方式。与此同时,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这可以看作现代供应链的初级形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全球供应链还没有达到现代意义上的高度复杂性和全球化,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农业和初级制造业,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服务业或高技术产业。但在某些方面,它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复杂性和跨国特征。当时的供应链已经开始从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进口重要原材料。例如,欧洲国家从非洲、亚洲和美洲进口橡胶、棉花、矿产等。原材料通常在生产国进行初步加工,然后运往工业化国家进行进一步加工和生产。同时,当时的海运和铁路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些主要城市和港口,如伦敦、纽约等,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此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信贷和汇票,以便企业更好地完成跨国贸易;保险业也为海运等提供了相应的风险担保。
实际上,当时各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物理层面”。由于不同国家各有各的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等,这些都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效率和成本。
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和跨国组织形式的规范化推动了跨境供应链的形成。二战结束后,各国开始重建经济秩序并恢复国际贸易,形成了规范的现代供应链。新的贸易协定和多边组织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为供应链的跨国运作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透明的环境。
1947年,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一次重大改变,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得以确定下来。20余个国家进行谈判,旨在简化国际贸易程序,减少或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各种障碍。
GATT主要聚焦于关税问题和商品贸易,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项关键进展,为世界贸易确立了大部分规则:首先是“最惠国待遇”原则,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国家给予另一个国家某种贸易优惠,那么这个优惠也必须适用于GATT其他成员;其次是“国民待遇”原则,即外国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则应当受到与本国产品相同的待遇;最后是GATT还强调了贸易政策与规则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这意味着它们必须是公开的,并且人们可以事先了解它们。
1948年至1994年,全球贸易都在GATT的框架下进行。也是在这一时期,全球贸易保持了极高的增长率。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与GATT相比,WTO的议程更全面,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多个方面。这些特点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稳固和更全面的框架,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导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
从GATT到WTO的转变,不仅扩大了议题的讨论范围,也增加了参与方的多样性,被视为二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协定变革之一,不仅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强大的管理和促进机制,也有助于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
WTO还创造了新的争端解决程序。战后几十年间,跨国公司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供应链网络。这些公司利用先进的物流和信息技术,将生产和供应环节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获取成本优势和市场接近度。
供应链的发展加快了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商通过供应链网络合作,实现了分工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这种全球化的制造业模式推动了产业的转移和全球供应链的深入发展。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也对供应链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计算机、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供应链的运作更加高效、可视化和智能化。例如,企业开始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库存管理、订单处理和供应链协调,这不仅提高了响应速度,还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此外,如今的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强调协作和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信息共享,成为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灵活性的关键要素。
梳理历史可以发现,全球供应链是基于各国在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建立起来的。然而在当今时代,全球供应链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我们已经见证了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实施惩罚性关税和原产地规则等,以此来限制他国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此外,技术限制和专利封锁等现象也日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常态。地缘政治紧张、局部冲突不断,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全球供应链,导致其稳定性受到严重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反思和探索,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作者:吴 靖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