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家余红长篇小说《洞庭人家》作品研讨会在京举办。这部作品以宋家三代人的命运为轴,串联起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洞庭湖区的产业转型、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是改革浪潮下的洞庭史诗。

作者余红坦言,五年创作是对家乡的深情反刍。宋家人的故事脱胎于身边人的生命历程,湖区百姓从最初的艰难困苦到小康生活,再到新时代的各种变化。从最初的人与自然和谐,到中期为了经济发展被迫牺牲自然,再到后期的拯救自然。意味着现代乡村在经历了工业化革命后,人们内心的觉醒,从小家到大家,这是我们国家强大兴盛的进程。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作家出版社、湖南省作协、湖南省文联联合主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表示,这部《洞庭人家》作品“以微观叙事撬动宏观历史”,主人公宋明泽从退伍军人到企业家的蜕变,既是民营经济突围的缩影,更折射出“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评价《洞庭人家》以“血肉相连”的创作视角,将作者对洞庭湖的深情注入文本,使地域风物成为呼吸般自然的存在,赞美作品围绕宋明泽展开的强聚焦叙事,实现“一人命运折射四十年改革史诗”的艺术效果;中国作协创联部原主任彭学明认为,作品跳脱“田园牧歌”窠臼,“正面强攻”写山乡巨变,直面国企改制、生态博弈等深水区矛盾,“每一道伤疤都是时代的勋章”。

《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已完成了一次“纸上还乡”概括阅读体验,盛赞这部作品里的“晒月亮”“渔歌号子”等意象“激活楚文化基因”,还指出宋家三代群像与改革浪潮的共振,称其“以一家之变写一域之进”,为新时代乡土文学注入历史纵深与人文温度;青年评论家傅逸尘则认为作品突破传统生态书写范式,将沙石码头的利益博弈升华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