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师者说 汪陶高: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更新时间:2025-08-12 21:27:00

当“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烫金牌匾在骄阳下揭开面纱,这所从兴安大地深处生长起来的职业院校,终于站在了跨越半个世纪的里程碑前。回望这所院校从筚路蓝缕到风华正茂的奋斗历程,它承载着一代代教育者的心血与梦想,也凝聚着无数师生的智慧与汗水。从兴安盟教育学院到职业技术学院的挂牌起步,再到今天职业本科的崭新起点,每一步都印刻着无数教育者的足迹。



原兴安盟师范学校党委书记汪陶高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11位“兴职人”。他们的讲述里,有筚路蓝缕的艰辛,有产教融合的探索,有目送学子奔赴职场的欣慰,更有对“职业本科”新征程的滚烫期待。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是一段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教育史诗,也是一份写给未来的答卷——在兴安盟的沃土上,职业教育的根系将扎得更深,枝叶将伸展得更远。

他们的故事,是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精神的缩影;他们的声音,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职教史诗。让我们通过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薪火相传的力量,聆听时代与梦想的交响乐。


原兴安盟师范学校党委书记汪陶高

在教育的广袤星空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前行的道路,今年92岁高龄的退休老书记汪陶高,便是这样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这位有着45年工龄、35年党龄的退休书记,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什么是民族团结的坚定践行者。

初见汪陶高老师的人,往往会被他谦和的笑容所感染。92岁的他,精神矍铄,谈吐间流露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热情。当记者与学校的老师前去看望他时,这位老书记总是兴致勃勃地询问学校的最新发展,眼神中闪烁着教育者特有的关切。这种发自内心的教育情怀,正是他一生奉献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1988年,汪陶高调入兴安盟师范学校时,面临的是一幅令人忧心的景象:这所有着24个教学班、千余名学生、230余名教职工的学校,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师生来自全区全盟,民族比例各半,却因种种原因导致团结状况堪忧。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汪陶高没有退缩,他与新组建的领导班子一起,深入师生中间,倾听各方声音。他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沟通不畅和文化理解不足。为此,他创造性地提出“语言互通、文化互鉴、情感互融”的工作思路。他组织蒙汉教师结对互助,开展双语教学研讨;在学生中举办民族文化周活动,让蒙汉学生互相展示,学习彼此的文化传统;建立师生恳谈会制度,及时化解矛盾隐患。

“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每天的具体实践。”汪陶高常常这样告诫师生,并以身作则,尊重每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风气逐渐好转。在党务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抓思想、抓学习、抓‘三会一课’”;在领导班子建设中,他秉持“只有无条件当好班长的奉献义务,没有为个人伸手索取的任何权力”的原则。这种无私的精神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退休后的汪陶高,依然心系学校发展。当了解到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时,他毅然决定每年拿出3000元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3000元不多,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这笔奖学金不仅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实际困难,更传递了一种精神力量——教育的火炬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传递。

如今,走进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校园,蒙汉师生和谐相处的场景随处可见。这所学校的巨大变化,正是汪陶高教育理念的最好证明。而他设立的奖学金,也将激励一批又一批学子奋发向上。汪陶高用他的职业生涯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影响一个学校,更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在得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升本的那一刻,汪陶高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我们几代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时刻啊!”老人声音哽咽,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从师范学校到职业学院,再到今天的职业技术大学,我亲眼见证了这片教育沃土上开出的希望之花。”

汪陶高的故事还在继续,因为教育的事业永无止境。正如他所说:“只要生命不息,为教育奉献的脚步就不会停止。”这位可敬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记者:萨日娜 实习记者 张欣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泥巴网 赣ICP备202505557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