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多地博物馆推出新展以及“文物盲盒”“文创体验空间”等新玩法,让古老文物焕发新活力,吸引不少游客前往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我国带动文化消费的新场景与新载体。
近些年以来,随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增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转化为对博物馆日益增加的兴趣。与此同时,经过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博物馆也不再只是在建筑里放着“冷冰冰”的文物,而是通过把各种灯光、科技与艺术、时尚等结合起来,打造成为学生研学的基地、网红打卡的圣地,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参观博物馆而奔赴一座城市。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全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高达14.9亿人次,而2023年为12.9亿人次,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事实上,暑假等假期期间,很多热门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最近几年警方持续打击黄牛现象。
随着传统文化热度升高,一些博物馆开始将自己的“镇馆之宝”进行IP化文创生产。这些文创产品既能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喜好,也让传统文化IP有更多传播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消费新场景被催生出来,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了满足。从早期故宫文创一枝独秀,到如今全国各地博物馆文创百花齐放,文创已经成为博物馆出圈从而获得更多社会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创销售额从2022年的两百余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近两千万元。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种类从2019年的102款,发展至如今的2000多款;销售额从2019年的200多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4000多万元,合作企业数量达到近200家。事实上,文化热不仅激发了文博热,各地在游戏、影视、潮玩等文化IP的赋能下显著“出圈”,成为打开文化消费新空间的强劲动能。
与我国博物馆一年近15亿人次的到访规模相比,各地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IP商业转化还有巨大的空间,还有一些问题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应该积极提升文创产业的创意水平与发展质量,释放出更大规模的市场潜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年轻一代对于创意设计、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的多重需求。
我国一些文创产品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文创重在创意设计,但是,我国一些博物馆或景区的文创纪念品,主要是将本地特有的文物、景区标志物、诗句等印制在钥匙扣、冰箱贴、马克杯等常见物品上,缺乏对文物或IP本身的独特的创意表达。而且有一些文创纪念品缺乏实用性,又缺乏艺术欣赏性,产品设计较为粗糙,只是表达“到此一游”的意义,难以体现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缺乏吸引力。
文创产品同质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其背后主要有两个因素在发挥作用。首先,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文创产品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会损害创意本身的商业价值,从而影响优秀人才或公司进行更多的投入。例如,当一个爆红的创意产品出现后,电商平台上往往会有更低价的仿品出现,一些规模较小的创意机构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方面也存在难度。
其次,创意价值若无法获得商业兑现,就难以建立高质量的产业链。消费者对文创产品要求较高,高质量的文创产品需要创意设计、数字技术、管理运营等复合型人才,需要企业实施长期品牌战略。只有知识产权得到充分保护,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创意与商业利润的良性循环,让文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助力企业和机构更好地实施品牌战略。
从故宫文创的“出圈”到《黑神话:悟空》受全球热捧,从《哪吒2》创下我国票房历史纪录到“谷子经济”的崛起,我国文创产业正在快速发展。这些产品成功的原因在于IP创意与IP保护的双重结合,因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并繁荣我国的文创产业。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