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暮春时节的锦官城,微风轻拂,新叶与泥土交织的清香扑鼻而来。穿过武侯祠森森翠柏,诸葛殿前那副闻名遐迩的“攻心联”蓦然映入眼帘: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那些金戈铁马的三国往事,那些鞠躬尽瘁的传奇故事,随着岁月慢慢沉淀,而这副楹联所蕴含的治世智慧、为政之道,也跨越时空长河,触动着每一位来访者的思绪。
4月下旬,《楹联中国行》栏目组来到成都,特邀四川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龚飞,为我们解读这副治蜀名联。
刚柔相济 宽严得宜
“此联虽创作于清代,却道尽了诸葛亮治蜀精髓,堪称武侯祠的‘镇祠联’!”站在诸葛殿前,龚飞凝视着楹联,称赞道:“字字句句都值得细细品味!”

武侯祠攻心联。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道出诸葛亮用兵的高明。所谓“攻心”,即洞察人心、以德服人,其理念可追溯至《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强调用兵最高境界是瓦解敌人的心理防线,而非单纯依靠武力征服;“反侧”语出《诗经》,原义为身体反复翻转,难以安睡,后引申为心怀异志、反叛。通过“攻心”让人心悦诚服,反叛则自会消解。“从古知兵非好战”进一步点明,自古以来,真正懂用兵之道的人,绝非热衷于战争,而是深知战争是手段,政治上的胜利才是目的,彰显了“止戈为武”的深刻思想。“著名的‘七擒七纵’,就是诸葛亮‘攻心’策略的典范。”龚飞认为,诸葛亮没有将孟获赶尽杀绝,而是以仁德与谋略使其心服口服,带来了蜀汉后方的长久安定,正是对“知兵非好战”的生动诠释。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聚焦为政之道,关键在“审势”——即审时度势。倘若不审时度势,盲目地实施宽松或严苛的政策,都会适得其反,导致施政失误。诸葛亮初治蜀时“威之以法”,看似严苛,实则因为之前占据蜀地的刘璋旧政过于宽松,导致法纪废弛、豪强割据、蜀地混乱,而不得不严刑峻法,其在《答法正书》中清楚地表明了原因。“后来治蜀要深思”则是该联作者对后世为政者的直白提醒——治蜀的宽严火候必须洞察民心向背、观天下大势。
这副对联以诸葛亮治蜀的方略为依托,上联强调克敌制胜需要以收服人心为本的治军艺术,下联突出审时度势、灵活施策的施政要义,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柔相济”“宽严得宜”的辩证思维,既赞颂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也彰显了撰联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领悟。
墨韵传心 联谏春秋
“此联为清末民初赵藩所撰。”从诸葛殿缓步而出,龚飞和记者漫步于武侯祠内的碑廊,接着讲述“攻心联”的背景。

龚飞为记者解联。
赵藩(1851-1927),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年轻的时候,赵藩曾五次进京赴考却名落孙山,后来遇到命中贵人——云贵总督岑毓英,被邀请入幕,成为岑毓英之子岑春煊的老师。1902年,岑春煊出任四川总督,正逢哥老会、白莲教等蜂起造反,岑春煊重兵围剿镇压,手段极其残酷,并在军中实行连坐制,一个士兵犯错,数十人一同受罚;对待政见不合者,则寻隙罢免裁撤。一时间官场人人自危,民间怨声载道。
当时任职四川盐茶道的赵藩,对岑春煊的施政方式也有所不满,虽是其老师,但碍于位列下属,赵藩也不便直言规劝。思来想去,赵藩便写了这副“攻心联”,并铭刻成匾,送往武侯祠内悬挂,想通过这种委婉的方式对岑提出规劝。
记者提出疑问:“有学者认为此联中的‘攻心’‘非好战’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针对诸葛亮的批评性表述,意指诸葛亮军事行动过于保守,如七擒七纵耗时耗力,有‘炫技’之嫌;而诸葛亮未充分考虑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差距,多次出兵北伐中原,是其‘不审势’的表现之一。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这种说法成立的可能性比较小。”龚飞解释称:其一,从赵藩过往的态度来看,他对蜀汉特别是诸葛亮素怀崇敬之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蜀汉“粉丝”。进京赴考时,赵藩还专程前往湖北隆中,拜谒武侯隐居故地并作诗表达仰慕之情;其二,此联创作后即刻制悬挂在武侯祠,如说意含批评,不合常理;再者,该联落款为“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藩敬撰”,“敬撰”二字足显其谦逊崇拜之意。龚飞表示,就联论联,赵藩写此联的目的只有一个:规劝岑春煊。
不久,岑春煊游览武侯祠时见到此联,心有不快,师生之间暗生嫌隙。1903年,赵藩被调离盐茶道,任职永宁道,看似平调,实为贬谪,自此离开权力中心。
遗风治世 文脉千年
不觉间,我们行至唐代裴度所撰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前,龚飞指着碑文感慨:“诸葛亮的一生,就是对这副楹联最好的诠释。”

武侯祠内的诸葛亮雕像。
在军事上,诸葛亮深知蜀国相对弱小,不可轻易发动大规模战争,因此他重视“攻心”。北伐时,他并非一味强攻,而是多策略稳步推进战事;他还通过《出师表》实现多重目的:对内强化权威、布局人事,对外鼓舞士气、威慑曹魏,做到“师出有名”。其价值远超一般军事檄文,堪称中国古代政治谋略的典范文本。
在政治上,诸葛亮将“审势”运用得炉火纯青。他制定《蜀科》,推行“以法治蜀”的主张,迅速稳定蜀汉统治秩序,开创“刑政虽峻而无怨者”的局面。他赏罚分明,合理用人,赢得民众信任。此外,他还注重发展经济,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使蜀地在战乱中仍能保持经济相对稳定。
“攻心为上,审势为先”——诸葛亮的治世智慧,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深深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处世哲学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贤臣良将。
龚飞认为,当今世界,全球竞争的重点早已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向文化、科技、人才与政策的深层角力。谁能以“攻心”之举,吸引汇聚全球智慧,以“审势”之为,抓住全世界人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诉求,谁就能站在竞争的制高点。对个人而言,我们身处信息洪流之中,更需自勉:内修“克己”之功,以理性“攻心”,驾驭欲望;外练“辨识”之能,以智慧“审势”,把握机遇。唯此,方能在纷繁世相中不失本心,在时代浪潮中立定脚跟。
【记者手记】孤臣的明知故“犯”
张笑
年少读《出师表》,不曾真切体会那字里行间的倾诉,“难背”成了我的最大印象。如今在武侯祠里再品诸葛先生的这篇“小作文”,我却读出了一种迟来的悲怆和温情。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生多谋的他何尝不知蜀汉的天命?本可一直“躬耕于南阳”而在乱世中“苟全性命”,这位在隆中便已预见天下三分的隐士,毅然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先取荆州、后取西川、成鼎足之势……本来都在按剧本走,未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在对命运沉痛叩问的同时,这位孤臣也“临表涕零”了。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藏着多少无奈啊。学学对面的仲达,待时而动,谋取富贵,岂不妙哉,他偏不。也许是因为像那开弓之箭,事已至此,岂有转圜之余?但更多还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吧。

武侯祠里有一篇石刻的《出师表》,据传为南宋岳飞手书,一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布衣丞相,一位是“尽忠报国”的抗金名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两人在这一刻完美同框。这位喊出“还我河山”的将军,在书写“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时,是否也从中汲取到了力量?
或许,他俩都有些“不识时务”的执拗。可正是这份“不识时务”,让历史在冷冰冰的成王败寇之外,保留了些许温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对天命最倔强的“冒犯”吧。
点评嘉宾:龚飞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学术部主任、四川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天府联苑》副主编,点校出版《民国简阳县续志》等著作。
中国楹联学会 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张笑
摄影摄像/田超
视频出镜/官铭
剪辑/戴钺
设计/陈青青
鸣谢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